為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的《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文物博發[2020]30號)文件精神, 我館公眾教育服務部結合部門職能職責,及時組織職工開展學習討論、逐項對比分析,進行總結,對已開展并保持較好的方面給予肯定,并將長期保持下去;對不足之處作出調整,不斷加強工作力度,讓《意見》精神充分貫徹,落到實處。
一是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意見》下發之初,部門及時傳達并要求職工開展自學及小組討論,在邊學邊推邊落實的過程中,于2021年1月8日組織部門職工及館校合作小組成員開展了集中專題學習和深入的分析討論,討論會上,公眾教育服務部負責人組織大家再次學習了文件全文,并對文件中的許多新提法進行了重點解讀,與會人員就文件精神開展了熱烈討論,大家認為:館校合作是博物館發揮其教育職能的重要方式和途徑,作為負責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的職能部門和專職人員,將不斷改進館校合作方式,研發豐富教學內容,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貢獻民博智慧。
二是展教緊密結合,不斷創新我館教育資源。結合各館特色推動本館教育資源的開發應用,是各博物館教育工作的根和魂,更是《意見》的開篇要求。我館充分結合臨展《壞掉的玩具》、《云陶展》等開展了“童年記憶.親子繪畫”、“觀陶展、知陶瓷、做陶泥、刻陶器”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結合常設展《民族服飾展與制作工藝》、《瓦當》等開展動手描繪民族服飾、制作瓦貓、白族扎染等主題鮮明的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挖掘展陳民族文物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通過專家專題講解、觀看實物、動手體驗等教育環節加深青少年對我省民族文化的學習理解,樹立文化自信。
三是搭建平臺,不斷拓展館校合作渠道及宣傳方式。近年來,在我館一代代專家及前輩們的努力下,雖為館校合作創造和建立了許多良好的合作基礎及平臺,但在宣傳方式上,隨著新時代融媒體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許多原有慣用的宣傳平臺已慢慢失去其關注度。為充分滿足新形勢新公眾對獲取信息的改變需求,近半年來,公眾教育服務部利用釘釘為大學生志愿者開展了4次專題授課,利用抖音、糖果校園、昆明教育電視臺、微信短視頻等媒介直播或剪報開展館校合作系列主題實踐活動,如與云南師范大學開展的民博公益課堂進校園,與昆明師專附中開展的民博研學之旅,與度假區實驗小學開展的3點半課堂等等,為館校合作搭建更廣闊宣傳平臺的同時,更進一步貫徹落實了《意見》中關于博物館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的要求,擴大了我館教育資源的覆蓋面。
《意見》的下發,不僅是博物館行業內開展館校合作的風向標,更是檢驗和考核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職能發揮的行為準則,我館將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結合實際、創新方式,為提升青少年素質教育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