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玲:圖、文
2021年11月11日,研究信息部邀請云南大學科協辦公室主任、生態與環境學院博士生導師耿宇鵬教授到館開展《生物與文化多樣性》專題學術講座。
耿宇鵬教授擔任中國科普研學聯盟副秘書長,中國科普研學聯盟首批研學指導專家,為中國生態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云南省生態學會理事,云南省植物學會理事。2019年入選云南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主要從事生物多樣性、生物進化、生態安全、外來入侵種等的相關研究和教學工作。
耿宇鵬教授以“COP15那些事兒”開篇,讓大家了解COP15的概念、選在云南召開的原因以及重要成果。講座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其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具有豐富性和均勻度兩個測量維度,指出任何物種都不是一座孤島,都有其潛在的價值,生物多樣性提供了無價的生態產品和服務,應該重視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第二部分從兩個事實——“文化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也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文化多樣性喪失最嚴重的地方也是生物性喪失最嚴重的地方”,一個假設——“文化多樣保護最好的地方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好的地方”,對生物與文化多樣性的協同保護作了進一步的探討。講座內容詳實、案例豐富、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地對生物多樣性作了系統、全面的梳理。
高力青館長、張金文副館長參加講座,會上,楊松海副館長就科研工作方法論問題上作了交流分享,提出我們從事科研工作,要多角度思考、多維切入;要培養倒序的思維方向,追本溯源,做到求真務實;論述要具有科學性和專業性。耿宇鵬教授也與我館專業技術人員就生物多樣性與博物館陳列展示方面的聯系展開了交流與討論,雙方表示今后要加強合作,共同致力于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