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云南民族博物館“不熄的火塘學術交流平臺”開展民族團結話端午活動。活動邀請高校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媒體記者、新媒體博主以及本館各民族專業人員,通過交流各民族端午習俗、挖掘傳統文化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以端午節這一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符號為紐帶,引領公眾在傳統節俗中尋文化之根,在民族交融中凝團結之心,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端午源流:中華文明,世界回響
端午節是起源于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主要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等。其最早的節俗文獻記錄見于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考古出土的戰國時期槲葉粽子和舟船構件與后世相似。2009年,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下,端午節傳入日本、韓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形成了本地化版本,彰顯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多彩端午:民族交融,生生不息
中華大地幅員遼闊,端午節習俗逐漸發生在地化流變,既保持著統一的文化基因,又煥發出多彩的生命力。云南民族博物館珍藏著各類與端午相關的民族文物,正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佳見證者。從古老競渡場景的鼓具,到端午祈福的民族香囊;從制作藥材的器皿,到記錄節俗的古籍文獻,這些跨越時空的實物訴說著各民族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豐富并傳承著端午節的習俗故事,共同守護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火塘新篇:傳承創新,凝聚認同
這場圍繞火塘的端午聚會不僅是傳統儀式的復現,也是文化創新的實踐。在象征團結與傳承的火塘場景中,各民族專家學者圍坐一堂,講述分享不同地區的端午習俗和故事,親身體驗了手工包粽子的過程。在粽葉的清香與火塘的溫暖中,大家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熱愛,增進了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持續推進:家國同輝,書寫華章
未來,云南民族博物館將繼續發揮文化陣地的作用,以“不熄的火塘”為精神象征,構建學術薪火與文化溫度的交流空間,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不斷創新活動形式與內容,為公眾提供更多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文化活動,讓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讓民族團結的石榴籽故事在新時代續寫華章。
文:張靜紅
圖:周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