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素紙,承載的是流動的文明記憶,“放風箏”這件作品使用的材料是經百余道傳統工序制成的楮紙,當楮紙的溫潤遇見孩童的靈動,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對話悄然展開。
楮紙是用楮樹皮制作的紙張,在古代,楮紙質地輕薄、柔軟,適合書寫和繪畫,成為了文人墨客們經常使用的紙張,唐宋時期,楮紙不僅用來印紙幣,世界上最早的貨幣交子就是用楮紙印制的,而且官方和私人文書、券契、書籍也都采用楮紙。
楮紙輕薄如蟬翼的質地下蘊藏著驚人的韌性,從樹皮蒸煮、捶打到抄造晾曬,每一張紙需經歷數月錘煉,方能在時光長河中保持不腐不蠹的品格。一層層裱上,最終呈現出孩童放風箏的歡樂景象。風箏線連接的不僅是孩童的夢想,更牽連著過去與未來,這張薄如蟬翼卻堅韌不朽的紙,承載著放風箏孩童的笑靨,也托起了文明的重量——每一層楮紙的堆疊都是穿越時空的相遇,每一次放飛都是文化血脈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