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 2025 年國際博物館日 “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 主題,落實云南省 “和和美美一家人” 互嵌式社區建設工作要求,5 月 16 日下午,云南民族博物館走進福海街道怡景社區開展了“文化賦能 互鑒融通”主題活動,以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形式,推動博物館與社區雙向賦能,構建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區生態。
怡景社區領導講述文化資源如何促進居民融居共樂,以及社區文化建設成果;云南民族博物館社教老師分享了“基層文化服務創新案例”,展現了博物館在文化傳播中的積極探索。隨后,現場人員共同觀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教宣傳片》,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解。
實踐環節是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云南民族博物館的吳松懿老師為社區工作者與居民們介紹了拼布技藝背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悠久歷史,并指導他們將不同紋樣的布料精心組合、巧妙拼接,讓一幅幅精美的拼布作品在手中誕生。清啼的“鳥”、漫游的“魚”、淡雅的“荷花”、高潔的“竹子”、美好的“家園”......這些作品是多元文化互嵌共生的生動象征,一剪一粘間,凝聚著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傳承。
非遺傳承人、云南民族博物館之友孫嫻老師向大家詳細介紹了唐果子的歷史淵源、寓意以及制作工藝。隨后,在孫老師耐心的指導下,大家紛紛動手,將細膩的餡料與精美的外皮巧妙結合,精心塑造出造型別致的唐果子,有憨態可掬的小白兔,有栩栩如生的花朵。大家在制作過程中體會到了動手的樂趣。活動結束后,大家還能將自己的勞動成果帶回家,與家人一同分享這份甜蜜與文化的魅力,讓文化傳承走進每一個人的生活。
此次活動突破傳統 “一次性活動” 模式,為 “博物館 + 社區” 文化服務常態化發展提供了新思路。通過豐富的文化體驗活動,有效增強了社區居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也為博物館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探索 “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與 “互嵌式社區建設” 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樣本,促進了文化的共享與民族間的互鑒融通。
今后,我館將持續推進文化資源“精準下沉”,從單向輸送轉為“居民點單+博物館響應”,并建立長效需求反饋機制,呼應“互鑒融通”政策導向,將社區聯動的活動成果納入博物館“社區分站”籌建計劃,推動常態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