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銀飾是中國少數民族工藝美術中的瑰寶,以其精湛的技藝、獨特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民族審美風格聞名。電影《五朵金花》中更是展示了形式多樣的白族銀飾,讓我們選取三件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銀飾,去探尋其美學特征所在。
一、銀須墜
影片中的“金花”們都在領褂右衽處垂吊著一串銀須墜,這是白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胸飾,由多根銀鏈與銀墜飾組成,銀鏈的數量也有講究,往往都是三根或五根,如有三根銀鏈便稱之為“銀三須”,有五根銀鏈便是“銀五須”。從前的銀須墜款式簡潔卻也體現著白族對銀飾工藝的匠心,以及白族女性對精致的追求。
電影《五朵金花》截圖 金花們佩戴著銀須墜
隨著技藝的成熟與進步,現在的須墜配飾豐富,銀鏈工藝更為精細復雜,銀鏈上方喜用帶有美好寓意的鏤空花鳥魚蟲紋,整體造型更加精致富有美感。

云南民族博物館館藏 銀五須
銀須墜垂墜的銀絲流蘇隨步履搖曳,形成虛實相間的視覺韻律,宛如“流動的金屬瀑布”。這種動態美打破了金屬固有的沉重感,賦予飾品靈動的生命力。
二、銀耳飾
白族銀耳飾的形制主要有耳環、耳墜、耳柱三種,常見的便是耳環與耳墜。耳環又叫耳圈,是掛飾于耳部的一種環形飾物,直觀簡潔,造型多樣,有圓形、橢圓、三角、掛鉤形等式樣。耳墜主要是細銀鏈與各種墜飾搭配,墜飾樣式涵蓋自然符號到幾何美學,還有與玉石墜做搭配的,整體靈動又別有風味。

電影《五朵金花》截圖 銀耳墜與銀耳環
三、銀扭絲手鐲
白族扭絲手鐲是云南白族銀飾中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手工藝品,以其獨特的編織紋理和精湛的銀器工藝聞名,通常稱為“絞絲鐲”或“扭花紋銀鐲”,工藝是將兩根或多根銀絲相互纏繞、扭轉,形成螺旋狀的細膩紋理,類似“麻花”或“DNA雙螺旋”結構,層次感極強。扭絲手鐲粗看渾厚古樸,細觀每一道絞絲均均勻細膩,體現“大巧若拙”的東方美學。
電影《五朵金花》截圖 銀扭絲手鐲

云南民族博物館館藏 銀扭絲手鐲
白族銀飾從自然與生命的詩意表達,賦予自然萬物美好寓意,利用抽象與寫意結合,以精湛的工藝、活環與鏈條的巧思,實現與服飾搭配的協調統一,是自然崇拜、工藝智慧與民族審美的凝結,其美學價值已不在于銀的材質,而是作品背后匠人與佩戴者對“美”與“善”的執著詮釋。
參考文獻
[1]田原.大理白族銀飾的藝術價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4.
[2]陳紅梅,許佳,陳亮.云南白族銀飾藝術的文化特征[J].藝術探索,2009,23(02):76-77.
作者:徐錦妍
藏品供圖:云南民族博物館藏品部
電影截圖來源網絡